判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,通常需要经过样品采集与处理、分析测试、结果比对等多个步骤,以下是具体介绍:
制定调查方案:根据调查目的、区域特点等因素,设计合理的采样方案,确定采样点的数量、位置和采样深度等。一般会采用网格布点法、随机布点法等,以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。同时,记录采样点的相关信息,如地理位置、土地利用类型等。
样品采集:使用专业的采样工具,如土钻、铲子等,按照规定的采样深度和方法采集土壤样品。一般来说,表层土壤(0 - 20 厘米)和深层土壤(20 - 100 厘米)可能会分别采集,以了解不同深度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情况。每个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应充分混合,组成一个混合样品。
样品处理: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,首先去除其中的杂质,如石块、植物残体等。然后将土壤样品自然风干或在低温下烘干,再用研磨设备将其研磨成粉末状,过一定目数的筛子,如 100 目或 200 目,以便后续的分析测试。
分析测试:采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对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。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、原子发射光谱法(AES)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 - MS)等。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土壤中铅、汞、镉、铬、砷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。
数据统计与分析:对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计算出每个采样点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平均值、标准差等统计参数。同时,根据采样点的分布情况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,分析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。
结果比对:将测定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与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。例如,在中国,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参照《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(试行)》(GB 15618 - 2018),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参照《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(试行)》(GB 36600 - 2018)。如果土壤中某种重金属的含量超过了相应的筛选值,则表明该土壤中该重金属含量可能超标,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。
综合评估:除了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外,还需要结合土壤的背景值、周边环境状况、土地利用历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。例如,某些地区的土壤可能由于成土母质等原因,本身重金属背景值较高,此时需要考虑该背景值对判断结果的影响。同时,如果周边存在工业污染源、矿山开采等活动,也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可能影响。